2025-10-31

來旗山市區買真正的好香蕉 :從老街走進市場與日常,遇見把香蕉當人生種的在地職人




文:逸芃/台青蕉實作生  



這次來到旗山,被這座充滿香蕉香氣的小鎮徹底圈粉。這裡不只是紅糟肉香四溢、老街熱鬧有味,更藏著許多你可能沒發現的──香蕉產業的故事與人情味。

在這篇文章裡,將一路從地方市場、機車行走進在地人的日常生活中,繪出我心目中的「旗山香蕉場景分布地圖」,也記錄下一位位蕉農、老闆娘們聊天的點滴。

 

這篇內容,特別想分享給:

  • 想踏進香蕉產業的新手蕉農
  • 計畫移居旗山、關心地方生活的朋友
  • 對農業、鄉鎮、在地文化感興趣的學生與創作者

:在進入旗山香蕉場景分布地圖時,可以點選圖層右上角三個點進入Google Earth,用3D/2D看旗山各時期的場景圖。

 

來旗山,怎麼可以不帶把香蕉回家?

 

特別逛了一圈旗山老街,不只看熱鬧,還真的是走進老街的生活裡,跟幾位在地的蕉販聊聊天。香蕉,對我們來說或許只是日常的水果,但對這些老闆們,它是生活,也是故事。

在這篇文章裡,從三種旗山最常見的香蕉品種──舊北蕉、黑龍蕉、芭蕉,帶大家走一趟我這陣子的探索旅程。

 

#香蕉產品小知識

舊北蕉(北蕉,台灣最早的香蕉品種,也是旗山歷來主要外銷品。果尾尖、蕉香濃郁、口感Q軟;植株矮小、葉色偏淡。此外,旗山香蕉常是日本團購的首
選,品質深受好評。




黑龍蕉(烏龍蕉),由舊北蕉透過組織培養改良而來。株高約 270–290 公分,葉片窄長直立,生育期間萌芽少,葉緣常有枯斑,是旗山人一直推動的新選擇。




芭蕉(蜜蕉,以南投集集、埔里為主要產區,果實短胖、香氣較低,需等成熟至皮軟才好吃,否則會澀口。吃起來甜而 Q,但市售量較少



「小根芭蕉10元啦!」——黃明月小姐的攤位哲學

位置:旗山老街品皇咖啡/咖啡豆批發/咖啡機租賃/咖啡課程旁邊

 

走到品皇咖啡旁的轉角處,黃明月小姐的蕉攤立刻吸引了[ˇ多人的目光。幾把芭蕉靜靜地擺在籃子裡,手寫的招牌上寫著「一把10元」——這價格讓人不禁多看了幾眼。

「這是快熟的啦,我把比較小根的芭蕉分開來賣,便宜賣,不然丟掉太可惜。」她微笑解釋。

在旗山的蕉攤上,「一把10元」看似簡單,背後卻隱含著攤主對於蕉況與時令的精準判斷,以及她個人的價值選擇。黃小姐說,夏天潮濕、氣溫高,香蕉熟得快、保存期短,這時若有些蕉特別小、熟得快,就會用「一把一把」的方式讓客人容易帶走、也減少浪費。

「現在家庭都小,一串太多吃不完,這樣小小一把剛剛好。雖然便宜,但這種價格也只會出現在這個時節喔!」她特別提醒我,不同季節香蕉的成本與銷量都不同,價格也不會固定。

她指了指一旁的蜜蕉補充說:「有人覺得蜜蕉太酸,可是也有人就喜歡它的Q度,這種事真的看人吃啦。」原來,香蕉不只是「一斤多少錢」的事,它牽涉到口感記憶、品種偏好,甚至是銷售者對香蕉價值的想像。

我注意到她攤位上還有一些茄子與青菜,便隨口問:「這些也是妳自己種的嗎?」

她笑著搖搖頭:「不是啦,是一位伯伯雨天賣不掉,我就全收下來幫他賣一賣,丟掉太可惜嘛。」

這個蕉攤,於是成為一個微型的共享平台,不只是她一個人的生產與販售,更是社區互助、情感流動的節點。

黃小姐還提到,她的農地分布在旗山與美濃一帶,「那邊還有人種舊北蕉喔!」她補充道,語氣中帶著一點驕傲。她說自己現在也會挑不同品種來試種,依照季節調整出貨批次。「香蕉有很多種,不同種就有不同的顧客。」這句話,像是她多年銷售經驗與土地連結的濃縮總結。



這一段蕉攤的對話,讓人更確信:在旗山賣香蕉,絕不只是把蕉切來秤斤論兩,而是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為香蕉定義價值,延續風土,也傳遞一種屬於旗山的生活智慧。



1. 黃明月小姐攤位處位置 2. 芭蕉一串10

 

「蕉要斤秤才實在啦!」——李先生的無毒蕉人生

 位置:金源興五金行

 

在旗山市區熱鬧的中山路上,我走到金源興五金行前,遠遠就看到一位先生正在擺蕉。他是李先生,一位退休後才開始種蕉的蕉農,特別的是——他的香蕉是無毒栽種。

「我這蕉都自己種的,週三、六、日才出來擺攤。現在一斤30塊,價錢會隨市場波動啦。」他邊擺邊說。

李先生攤位不大,但香蕉整整齊齊地擺在桌子上。市區來來往往的人潮,有些騎摩托車經過時會稍微減速,多半是年長者停下來,摸幾根蕉、問:「這一斤多少?」「熟不熟?」

那一刻察覺,「秤斤」對這些客人來說,不只是計價單位,更是一種「心裡有底」的購買方式。他們熟悉斤數對應的量,也習慣用價格與當季狀況做比較。比起「一把、一串」,秤斤更像是種可量化的信任,讓客人能在熟悉的框架中做出選擇。

李先生也觀察到這點,他說:「年輕人可能比較習慣看『一袋多少』,但是長輩買蕉,還是問秤斤,買回去可以分幾次吃、分幾天放,心裡比較有數。」

在聊天過程中,他分享了旗山過去的蕉種變遷:「以前都是種舊北蕉,現在黑龍蕉比較多,耐放、也比較Q。以前要外銷的話,香蕉都要超過一公斤,不然不給出口啦!」這句話讓我忍不住笑出來,原來香蕉界也有「重量級門檻」。

邊聽邊觀察,有些熟客來攤前直接開口說:「老樣子,兩斤。」不用再挑選,李先生直接從籃子裡抓取、放上磅秤、快速包起來,動作俐落又親切。讓人能感受到,這樣的小販空間,不只是交易場域,更是地方日常的記憶延續——有人來聊蕉況,有人來說天氣,也有人純粹來看看老朋友。

擺蕉的地點看似隨性,實則講究。李先生說他會選在五金行前面,是因為這邊人流穩定、附近又沒有太多同樣販蕉的攤販,顧客比較容易停下來。

這一攤蕉,不只是蕉農退休後的生活選擇,更折射出旗山蕉產地的變遷、人與蕉之間的距離,還有市場脈動下秤斤文化的繼續流轉。

 

「蕉是一把把,不是串!」——盧大哥的蕉語學問

 

身為李大哥姊夫的盧大哥,其實就是金源興五金行的老闆。我一開始脫口而出:「你這是賣一串的嗎?」他立刻糾正我:「不是串啦!我們這邊叫一把,一斤以上才會說是串,別搞混了!」

盧大哥語氣不兇,但很認真——這讓我意識到,連香蕉的單位名稱都有在地特有的語感與分寸,這種用語差異,其實蘊含著長年蕉農生活的分類邏輯與身體記憶。

他說自己在圓潭也有農地,以前主要是供應日本和台北的市場。「你知道以前是怎麼裝的嗎?一籠十二藍,像磚塊一樣堆到車上,再一路送出去。」他邊講邊比劃著當年的堆疊高度,神情特別有精神。

環顧金源興店內,意外發現角落堆著幾把老舊的彎刀,盧大哥見我好奇,主動介紹:「這是蕉刀啦,專門割香蕉的,我們店都有在賣,很多老蕉農還是習慣來這裡補一支。」蕉刀握把磨得光亮,顯然歷經無數雙手的使用。




1.金源興五金行前攤位照片2.芭蕉秤斤計算

 

「黑龍蕉助眠、芭蕉做餅!」——張小姐的蕉知識教室

位置:陽信銀行旁邊

 

走到陽信銀行旁的騎樓下,一個擺著幾籃香蕉與幾樣蔬果的小攤吸引了客人駐足。張小姐熱情地招呼著,她是高雄林園人,嫁來旗山多年,攤位上的蕉有些是她自己種的,也幫朋友代賣。

「你知道怎麼分品種嗎?」她笑著拿起一把蕉:「像這種,蒂頭短、底部大又平的是舊北蕉;黑龍蕉就不一樣,彎彎的像月亮,蒂頭比較長喔。」

她繼續像在上生物課一樣說道:「芭蕉有Q度,越南人會把它拍扁拿去煎,做香蕉餅,超香的。你要不要試看看?」

客人順勢問:「那做甜點要選哪一種?」

她立刻回應:「當然要熟透的蕉啊!做香蕉蛋糕或香蕉捲,熟一點香氣才出來。你上網查就知道,熟蕉還有抗癌成分喔!」

她越講越起勁,語氣中帶著一種對香蕉的深刻理解與愛。

「黑龍蕉有一種像微笑的形狀,吃了會好睡。」她笑說:「你看那些運動員運動完都吃香蕉,補體力最有效啦,馬上補鉀補糖,天然又實用。」

 她還提到一種比較少見的品種:「台農105號,吃起來比較綿,不像黑龍蕉那麼Q,但雨季最多人種,因為產量穩定。」

她的蕉雖然不是擺得最整齊,也沒有華麗包裝,卻因為她講得一臉自豪,整個攤位像是一個關於香蕉的知識站。

對張小姐而言,賣蕉不只是交易,而是一種傳遞。她透過品種、口感、做法的細節解說,把每一把蕉的「角色」交代清楚。這些知識背後,藏著她對土地、對生活的實踐哲學。每位顧客在這裡挑的不只是蕉,更像是和一位熟稔作物的老師短暫交流了一課。



1.陽信銀行旁邊攤販 2.老闆娘秤香蕉斤數販賣給客人 3.黑龍蕉(烏龍蕉)

 「租一台機車,順便買一把蕉」:旗山永和機車行

位置:永和機車行-旗山區三陽經銷商

 旗山台3線上,唯一在旗山有租借機車哦有幸與在地深耕多年的蕉農——陳老闆深入交流。他是民國51年出生,14歲就離家學藝,歷經67年技藝磨練與兵役生涯後,於民國74年回到家鄉創業,自此扎根於香蕉與農業的土地上。

「以前哪像現在,種得好不一定賣得好,還得靠天吃飯。」老闆一邊割著香蕉,一邊對我說。近年氣候異常,雨勢不斷,他無奈地提到這一季原本精心照顧的香蕉幾乎全爛光,只剩下幾株堪收。除了香蕉,他也種植竹筍(大約六至七分地),走的是有機耕作路線,施用從果菜市場撿回的葉菜當堆肥,減少化肥使用。「不好看的香蕉沒關係啦,好吃才是重點。」他笑著遞給我一根剛割下的香蕉,那是他口中自認最不Q、最不好吃的「舊北蕉」,但實際咬下一口後我發現,那是經驗與土地交織出來的誠實滋味。

老闆告訴我,他種植的香蕉種類很多,從玉山蕉、黑龍蕉、舊北蕉都有。他強調:「現在要複合種,各種都種,風險才不會集中。」他家的農地有兩甲,種香蕉的同時也得規劃收成節奏,「10個月可以收,不過要分批種,這樣才能控產。割下來還不能馬上賣,至少要消水三天,這樣才會Q。」
我們談到販售時,他說:「現在我都冷藏,不怕掛爛。像我這種『電土』熟成,是從外皮黃進去,才有香氣;不像一般的『酒精熟成』,看起來黃,其實裡面沒熟透,也沒味道。」

他沒有加入集貨場體系,主要靠自家直售與一些熟門熟路的市場(旗山枝仔冰城)聯繫。「內門的芭蕉比較多,旗山的蕉現在也不好賣了。半夜得送去屏東的海風果菜市場,從晚上11點忙到清晨5點,再分貨去台北。要撐住這條路,真的得靠意志。」
他還提到金廣元酒家曾經開在這條路上,是當年蕉農與市場中盤聚會的所在,如今雖然景況不同,但回憶仍留存在這些道路與蕉園之間。

有時真的是看天吃飯,也要看命。不過我們還是會種,種到不能動為止。
從他堅毅的語氣中,讀到了一份對土地的認命,也是一份從容——這不是對困境的妥協,而是一種與自然搏鬥之後的沈靜與堅持。

這場對話,不只是一次田野記錄,更像是一次土地與人的對話,一場技藝與文化的傳承,也讓我更加體會:「香蕉,不只是農作物,更是一種生命的節奏與地方的記憶。」




從全聯通路到住家騎樓:這位蕉農的雙軌蕉生活

位置:大順帆布裝潢行旁邊

在旗山田野調查的過程中,我拜訪了退休蕉農曾大哥。三甲地的香蕉園就散落在圓潭、大寮與媽祖廟周邊,全是祖公一代傳下來的土地。如今他仍然親自下田,表示對土地、對香蕉,他仍有熱愛且割捨不掉。

「我們這些老蕉農,有些人是被時間退場了,有些人是被市場淘汰了。」曾大哥語氣平淡,卻藏著一份對產業轉變的深層體會。他的香蕉大多交給外地的超市系統為主,像是全聯這樣的大通路。出貨用的是他女兒的名義,但他坦言「女兒沒有接手,也不太可能回來接,這個行業太辛苦了。」

他堅持種植有機香蕉,並以「秤重制」販售:每一串香蕉都先在田裡秤好克數,價格透明,也讓超市方便管理。但他無奈地說:「有機的通路太少,價格也沒有傳統蕉來得好。旗山這邊真正靠香蕉過生活的,其實不多,量做不大,賣得也不快。」

在曾大哥眼中,旗山的蕉農多半只有兩三分地,頂多是一種副業、零星經營。「要養一個家庭?不可能。」他語重心長地指出:「美濃蕉農比較有生存空間,人家是一整片、一條龍作業,從種植、催熟到運輸都有系統。我們旗山這邊太分散了,要自己種、自己催熟、自己跑單,撐不了太久的。」

問他:「那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?」

他沉思片刻,說:「如果能用棋盤式經營就好了──你只負責種,有人負責催熟、有人負責出貨、還有人談通路。這樣大家各司其職,才撐得下去。但可惜啊……地理條件也不夠支撐規模,不容易。」

談到這裡,感受到他的語氣帶點疲憊,也帶點無奈。但他並沒有對土地失去情感,他仍細數每一塊地的地名、種植的品種與氣候的影響。對他來說,這些不只是產業結構的觀察,更是他一輩子走過的生命歷程。



蕉,是旗山的副業也是主角

 

走完整條老街後才發現,其實很多賣蕉的店,本業根本不是水果攤!紅茶店、水煎包、文具行,門口都會擺幾把蕉,或是一位蕉農直接在銀行前席地而坐,身邊一籃一籃的蕉。

觀光客來買一兩把、在地人也會固定來挑熟度剛好的蕉,一斤或一把,自己選。買蕉這件事,在旗山老街,就像選菜一樣自然。 

結語:在蕉香裡走路,是一種小確幸

旗山的蕉,不只是好吃,而是你可以在買蕉的過程中,遇見人、聽見故事、學到冷知識。下次來,不妨挑一家你喜歡的蕉攤,買一把蕉,也聽一段蕉農人生。


大家好,我是逸芃!

平常的我喜歡用五感

去認識台灣各地風景與人情,

也習慣把遇見的一切,

用影像和文字記下來。

 

本文由台青蕉實作生逸芃在青年署實習提供

 

   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有任何想要瞭解、接洽、購買與互動的資訊,歡迎你留言與台青蕉聯繫!

熱門文章